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体如下: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各有优点和不足。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力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并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三,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结果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长期以来,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般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就必然实行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邓小平冲破了种种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和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变得一团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1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
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第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它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能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者长处和优势的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