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和吸收。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小肠内消化”,此内容包括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和调节,其中“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涉及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两部分内容,“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和调节”涉及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等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无色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1~2L.
1.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胰液的主要成分是水、HCO₃̄和多种消化酶。HCO₃̄可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内的酸性食糜,对小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并可维持小肠内中性偏碱的pH环境,以适应小肠内各种酶对pH的需要。胰液中的消化酶及其作用如下:
①胰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寡糖。
②胰脂肪酶:可分解脂肪为其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③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还可进一步激活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可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④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2.胰液分泌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水和HCO₃̄含量少, 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②体液调节:引起胰液分泌的胃肠激素主要有两种: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
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和调节
胆汁是由肝细胞生成的,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人胆囊而存贮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
1.胆汁的性质、成分: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有色液体。肝胆汁(由肝直接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而胆囊胆汁(在胆囊中贮存过的胆汁)则因浓缩而颜色变深。肝胆汁呈弱碱性(pH为7.4),胆囊胆汁则因碳酸氢盐在胆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为6.8)。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分和钠、钾、钙和碳酸氢盐等无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黏蛋白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2.胆汁的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②胆盐与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因此,胆盐便成了不溶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③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3.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使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胆汁排出增加。反射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②体液调节: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囊收缩素可引起胆囊收缩,使胆汁排出增加。胆盐在回肠大部分被吸收,经门静脉再运回肝,对肝分泌胆汁有促进作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