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四川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四川成人高考,成人教育,成考,函授和成教(大专•专升本•专科)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或四川招生考试网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严重声明:四川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四川成人高考,成人教育,成考,函授和成教(大专•专升本•专科)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或四川招生考试网发布为准。

苏轼-《水调歌头》课文赏析+练习☀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辅导!


  一、课文导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太家”,称为“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与主张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后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当旧党欲将新法完全废除时,苏轼却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复受排挤。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苏轼重又被贬到广东惠州、海南岛儋州。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时,才被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后追谥“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二、课文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课文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是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复归人间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屈原问天、李白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绪,表现了词人执著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了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领悟,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照人间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长夜沉思难眠的情景,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则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憎恨“月圆人不圆”,实际上是借月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感慨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围绕明月抒写情怀,在上下片,作者的思想感情各有一次起伏变化。上片写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的起伏变化。词人把酒问月,不知月亮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也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年,想到天上看个究竟,但是又担心天上寒冷孤寂,还不如待在人间。仕途上的坎坷,使他产生了出世的念头,但他的内心还是眷恋着人世间的生活。相传宋神宗看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说:“苏轼终是爱君。”下片写对人间离别之苦由遗憾到达观的过程。词人先是怨恨月亮好像故意和人作对,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变圆。因为圆月是团圆的象征,而他们兄弟却不能团聚。但词人又很快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表示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是常而有之。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的一个以局部概括整体的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态度,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四、思考与练习

  

  这首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片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结论是人间虽有烦恼,但也胜过天上的孤寂,表现作者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下片谈对悲欢离合的看法,以自然之理比喻人生之理,指出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应该以通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才能解脱内心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