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一、课文导读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他在位15年,不修政事,纵情享乐。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受封违命侯,相传因作《虞美人》表露亡国哀痛,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通音律,善书画,尤长于词。他在南唐写的词,多反映宫廷的享受生活,风格柔靡。亡国后写的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在五代词中成就最高。他的作品甚多,保留至今的很少。南宋人辑录李煜与其父李璟的词作,名《南唐二主词》。
二、课文内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课文赏析
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之反而心烦。“往事知多少?”以往的一切都消逝了,他深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从而引出慨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以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二字的叹惋,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以上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感叹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感慨深沉。以春花秋月之无休尽与人世间“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以“又东风”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以“不堪回首”又呼应“往事知多少”。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尽情流泄。
最后词人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思,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把感情的深度和力度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出来,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而能发之切,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王国维说的,“赤子之心”“天真之词”,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