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人格测验”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自陈式人格测验和投射式人格测验。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投射式人格测验”,此内容包括罗夏墨迹人格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和句子完成测验(SCT),具体如下:
投射测验是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它的种类很多,下面举出三种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1.罗夏墨迹人格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创立。其包括10张墨迹卡片(5张为彩色、5张为黑白)图形。他依次让受测者观察并判断从图片中看到什么?根据受测者4个方面的反应来计分:(1)定位反应:是整体(W);大部分(D)或是小部分(d);(2)定性反应:是形状(F);颜色(C)或运动(M);(3)内容反应:是动物(A);是人(H)或是身体的某部分(Ha);(4)独创反应:是独创(O);或从众(P)。
推断一个人的人格特征:W多表示有高度组织与抽象能力;D多表示具体、实际、少创见;d多表示关心琐事;M多表示有丰富的社交和理想的生活;单有M而无C反应为人格内向;M少而C多为人格外向;缺少C表示避免情绪刺激,害怕感情的激动;F的百分比高,则情绪和社会适应常受到限制。
2.主题统觉测验(TAT)
主题统觉测验(TAT)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尔根于1938年创制的。它主要用来确定人们的需要和成就动机。它共有30张黑白图片。这些图片显示的人物和景物都是暧昧不明,模棱两可,可作各种不同的解释。施测时,被试者从中抽出20张图片,每次给予被测者一张图片进行观看,看图中以其所看到的为主题,进行自由联想,并依据联想编成故事,故事内容不加限制,但要综合以下四点:(1)图片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2)情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将来的演变可能发生的结果。(4)个人的体会。
被测者根据对图片的直觉,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需要、愿望通过编造的故事情节投射在故事中。测验者通过对被测者所编制的故事分析,找出被测者的需要、态度和情感,测出被测者的个性特征。
通过主体统觉测验,如能对被测者所编制的故事详加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可供参考的有用材料。但主题统觉测验这种方法还存有一些问题:如何掌握评分的客观标准;如何正确地解释测验结果;如何建立效度,等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3.句子完成测验(SCT)
句子完成测验(SCT) 是以未完成的句子作为刺激, 让受测者自由地给予言语反应来完成未完成的部分。主试者依据受测者的反应内容来推断受测者的感情、态度以及内心冲突。例如:“我们的朋友……”“我喜欢的是……”。
让受测者完成上面的句子。
这种言语联想方法起源于德国,最初用于测查儿童的智能。后来美国使用这种方法测查人格。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过滤测验,应用在临床预诊上。这种方法被认为:临床诊断很有用;使用比较方便,易于掌握,既可以施测个人,也可以施测于团体;掌握这种方法比较容易。
投射测验的优点是弹性大,可在限制被试者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其缺点是: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同样的反映由于施测者的判断不同,解释很可能不一样。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例如,测验结果可能发现某人具有侵犯他人的无意识欲望,而实际上,他很少出现相应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