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四川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四川成人高考,成人教育,成考,函授和成教(大专•专升本•专科)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或四川招生考试网发布为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严重声明:四川成人高考网欢迎您!本网站为【升学堂】旗下网站,主要为四川成人高考,成人教育,成考,函授和成教(大专•专升本•专科)的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或四川招生考试网发布为准。

关于群体心理的概述、社会惰化及其特征☀成考教育理论考点!


  一、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指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或者顷向。

  

  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的存在,这种状况与倾向已不再单是个人的特征,而是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许多特点,是通过群体共同或者主导的心理倾向表现出来的,如凝聚力、心理气氛、士气、态度倾向等。

  

  (二)群体规范

  

  1.正式群体规范: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正式群体是指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和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正式群体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总和,就称之为正式群体规范。

  

  2.非正式群体规范: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结成的人群。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行为的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由于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

  

  1.社会促进及其特征: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大学曾经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研究。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研究发现,在复杂的思维工作上,共做的背景导致了量的增加,但在质的评价上,独做的情景更为有利。

  

  卡特莱尔等人1967年做了一项实验,让被试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境中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易。一类由无关词组成,非常难以学习。结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上,群体背景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在困难的无关单词配对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成绩反而不如一人独自完成的情况。

  

  2.社会惰化及其特征:社会隋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心理学家达谢尔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做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1979年,拉特纳测量被试拍手和呼喊声音的强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单独实验相比,参与实验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小。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产物,在强湖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泰国、我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等,也同样存在社会惰化现象。

  

  研究发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者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情;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人的“团体”精神;

  

  (5)个人相信其他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