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血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和血小板计数。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此内容包括白细胞总数正常值金和7点临床意义,具体如下:
白细胞总数参考值:
一、正常值
成人:(4~10)×10⁹/L;
新生儿:(15~20)×10⁹/L;
6个月~2岁:(11~12)×10⁹/L。
白细胞分类见下表: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10X10⁹L称白细胞增多,<4×10⁹/L称白细胞减少。因外周血白细胞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白细胞增多与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有相同的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饱餐、运动、高温或严寒及情绪激动。
②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炎症;也可见于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毒(乙脑、狂犬病)、原虫(黑热病、肺吸虫)、钩端螺旋体、梅毒;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心梗、烧伤);急性中毒;肿瘤、白血病和急性失血、溶血。正常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若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称“核左移”,常见于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
③病理性减少:伤寒杆菌和病毒(流感、麻疹、水痘、风疹及巨细胞病毒)是常见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再障),肿瘤放、化疗后,脾功能亢进以及药物(抗甲状腺药)也是常见病因。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病因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哮喘、异体蛋白或食物、药物过敏);寄生虫病(血吸虫、肺吸虫、包囊虫、丝虫);皮肤病(湿疹、皮炎、银屑病);血液病(慢性粒细胞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已发生转移、坏死的恶性肿瘤;也可见于风湿性疾病、脑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高嗜酸细胞综合征(肺浸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某些传染病(伤寒)的极期。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类细胞外周血中不易找到,故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和6岁前的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感染(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结核、肺炎、传染病恢复期、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性疾病。
6.淋巴细胞减少:见于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药)、放射线接触和传染病急性期。
7.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期以前,病理性增多见于感染(结核、疟疾、黑热病及心内膜炎)、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淋巴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