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一般检查”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五部分:生命特征,发育状况,营养,面容与表情,体位、姿势与步态。一般检查是整个体格检查过程中的开始,是对患者全身状态的概括性观察,它包括:性别、年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皮肤和淋巴结等。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生命特征的检查”,此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特征,具体如下:
生命征是评估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征象,它包括: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一、体温:体温的高低、升高的特点及持续时间长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及病情估计有重要意义。
1.测量体温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口测法:将消毒过的体温表置于患者舌下,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该法结果较为准确,但禁用于婴幼儿和神志不清者。测量前避免喝热水或冷水以免影响测温准确性。
②腋测法:将体温表水银端置于患者腋窝深处,用上臂夹紧,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该法简便、安全,不易交叉感染。缺点是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发生误差。
③肛测法:将肛表头端涂布润滑剂后,慢慢插入肛门至肛表的一半,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此法较上述两种方法准确,适用于重症昏迷及婴幼儿患者。
2.正常体温及其变异:生理情况下,体温有一定的波动,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但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一般女性高于男性,幼儿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又稍低于成人。运动、进餐后及妇女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均可略升高。体温过低常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大出血后、高度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以及在低温环境下暴露过久者。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及各种体腔内出血等。
3.体温的记录将一定时间间隔测得的体温记在体温记录单上,所连成的曲线,称体温曲线。多数发热性疾病的体温曲线都显示有一定的规律,称为热型。
4.为了减少体温测量的误差,应注意:
①测量前一定将体温表的汞柱甩到35℃以下。
②确保体温表被夹紧,测量时间不能过短。
③移开体温表附近的冷、热物体。
④应注意患者的脉搏、呼吸的变化是否与体温的变化一致。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左右,呼吸增加约4次。
二、脉搏:应注意其频率、节律、强弱以及呼吸的影响。
1.方法:检查者将一手示、中、环指并拢,将指腹平放于桡动脉近腕关节处,触摸桡动脉的搏动,并计算出每分钟搏动次数。正常成人脉率为60~100次/分;儿童约90次/分;婴幼儿可达130次/分;老年人较慢约55~60次/分。
2.正常人脉律规则,两侧脉搏差异很小。有窦性心律不齐时,脉律随呼吸改变,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脉搏增快,在生理情况下见于激动、体力活动、餐后;病理情况见于甲亢、发热、贫血、心衰和休克等。脉搏减慢,生理情况见于体质健壮的人;病理情况见于颅内压增高、伤寒、病窦综合征等患者。
根据脉搏的变化,常见的异常脉搏有:①短绌脉:心房颤动的患者脉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率,称短绌脉。②交替脉:是一种节律规则,而脉搏呈一强一弱交替改变的征象。提示心肌严重损害,为左室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③奇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部分。④水冲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部分。⑤无脉:即脉搏消失。可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使某一部位的动脉闭塞。
三、呼吸:应注意呼吸类型、频率、深度、节律及有无其他异常现象。
1.呼吸类型:正常男性和儿童以膈肌运动为主,形成腹式呼吸;女性以肋间肌运动为主,形成胸式呼吸。
2.呼吸频率: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称呼吸过速。一般体温升高1℃,呼吸大约增加4次/分。呼吸频率小于12次/分,称呼吸过缓。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3.呼吸深度改变:呼吸浅快,见于呼吸肌麻痹、腹水及肺部疾患等;呼吸深快,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及过度通气等情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时, 出现的深长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
4.呼吸节律: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可出现潮式呼吸和间停呼吸。前者表现为呼吸由浅慢变为深快,然后再变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的周期性变化;后者则是一种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几秒钟后又开始的周期性呼吸。抑制性呼吸,是指患者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吸气突然中断,呼吸浅而快。叹息样呼吸,表现为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人一次深大呼吸,常伴有叹息声。
5.测量方法:①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②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③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即为呼吸数值。
四、血压:血压通常是指动脉血压或体循环血压。
1.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种。
①直接测量法:经皮穿刺将导管由周围动脉送至主动脉,导管末端接监护测压系统,自动显示血压值,因是有创方式,所以仅适用于危重、疑难病例。
②间接测量法:是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方法为:将宽度为12~13cm的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橡皮气球打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时,再将压力提高20~30mmHg,徐徐放气使压力下降,当听到第一个声音时,压力表上的读数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声音消失时的血压值即为舒张压。测量血压时,一般测量2次,间隔为2~3分钟,取其最低值。血压记录用收缩压/舒张压表示,单位为毫米汞柱。1mmHg相当于0.1333千帕(kPa)。在某些疾病如主动脉缩窄时, 上下肢血压有明显差异,此时尚需加测下肢血压,方法同前,嘱受检者取俯卧位,橡皮袖带缠于大腿下端距腘窝上3cm。用听诊法测腘动脉压力,为下肢血压。
2.血压的范围及其变异:正常成人血压小于130/85mmHg,脉压差为30~40mmHg。血压可随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如季节、情绪、昼夜等,尤以收缩压明显,早晨血压较低,晚上、劳动及饱餐后较高,高热环境中血压可下降,而在寒冷环境中血压则上升。此外,情绪激动、紧张、恐惧、吸烟及疼痛等均可使血压上升。另外,年龄对血压也有影响,1岁以上小孩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收缩压一(80十年龄X 2)mmHg,舒张压相当于收缩压的2/3.40岁以后收缩压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40mmHg。
成人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称为高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者可见于: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及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或稍减低者,可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成人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称为低血压.但有些青年妇女生理血压在90/60mmHg左右,因此需结合患者以往的基础血压来判断。持续的低血压状态多见于严重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脉压差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病、主动脉硬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严重贫血等。脉压差减小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严重的左房室瓣狭窄及重度心力衰竭等。
此外,上下肢血压相差显著者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缩窄,此时往往上肢血压升高而下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两上肢血压明显不等者,可见于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3.注意事项:①测前30分钟禁止吸烟、饮用含刺激性物质饮料,安静休息5~10分钟。②医生检查血压计汞柱凸面水平应在零位。③患者肘部和血压计应在心脏同一水平(坐位时平第4肋骨,仰卧位时平腋中线)。④袖带下缘应距肘窝横纹2~3cm,听诊器体件不得塞在袖带下。⑤先将袖带内空气完全放出, 橡皮气球打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时, 再将压力提高20~30mmHg。⑥检测完毕后,倾斜血压计使玻璃管中汞柱完全回到水银槽后,关闭汞柱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