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熟悉肾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基本概念; 了解肾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临床表现。
一、概念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造成氮质血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变化称为急性肾衰竭(ARF) 。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
少尿: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无尿: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尿量减少是ARF发生的标志。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指24小时总尿量超过8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增高。
ARF的原因较多, 可归纳为三类:
1.肾前性 主要为休克、大出血、严重脱水等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使肾灌注不足,引起少尿、肌酐清除率下降。初期肾脏本身并无损害,为功能性肾功能不全,此时病变是可逆性的。但如不及时处理,损害因素持续作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出现肾实质损害。
2.肾后性多因双侧输尿管或肾的尿流突然受阻,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出现氮质血症。如:双侧输尿管结石、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前列腺肥大等,初期氮质血症亦是可逆性的。只要梗阻解除,肾功能可恢复。
3.肾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缺血、肾中毒所造成肾脏本身病变。大出血、感染性休克、血清过敏反应等常可造成肾缺血;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重金属(如铋、汞、铅、砷),四氯化碳,生物性毒素(如蛇毒、覃毒),造影剂过敏反应等均可造成肾中毒;此外,大面积烧伤、挤压伤、感染性休克、肝肾综合征等既可造成肾缺血,又可造成肾中毒。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肾衰竭以少尿型多见,非少尿型较少。少尿型肾衰竭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两个阶段。碱平衡紊乱。
1.少尿或无尿期
(1)水中毒 严重时可发生高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脑水肿等,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呼吸困难、水肿、嗜睡及昏迷,颅压升高时可伴有头痛、易激动、肌抽搐和癫痫等,还可引起血循环量增加、心衰等。
(2)高钾血症 少尿或无尿时,钾离子排出受限,血钾可迅速升高。表现为周身无力、肌张力低、口唇及肢体麻木、手足感觉异常,神志恍惚、烦躁、嗜睡。查体:心率缓慢、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心电图:Q-T间期缩短、T波高尖。当血钾升高至6.5mmol/L以上时, 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和P波降低。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重要的电解质紊乱, 是ARF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3)高镁血症 可引起肌肉传导障碍,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肌张力减低、昏迷及心脏停跳。心电图:P-R间期延长, QRS增宽, T波增高。
(4)高磷、低钙血症 主要表现为肌肉抽搐,并可加重高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5)低钠血症 表现为疲惫、淡漠、无神、头痛、视力模糊、运动失调、嗜睡、谵妄、惊厥及昏迷。
(6)低氯血症 氯常与钠同时缺失,表现同低钠。
(7)代谢性酸中毒 主要表现为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面色潮红、胸闷、气急、软弱、嗜睡、神志不清、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及心脏停跳。
(8)代谢产物积聚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烦躁、倦怠无力、意识模糊、昏迷、心包炎心肌病、胸膜炎及肺炎。主要由于肾功能衰竭,蛋白类代谢产物不能经肾排出而导致氮质血症所致。
(9) 出血倾向 皮下、口腔黏膜、牙龈及胃肠出血, 甚至DIC, 主要由于血小板数量下降, 凝血因子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所致。
2.多尿期 尿量﹥400ml/d,一般持续2周时间,第一周时尿量增加但血尿素氨、肌酐、血钾仍可上升,尿量增加较多时可出现低钾、低钠、低镁、低钙及脱水。此期临床表现不稳定,常发生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等。液体补充一般以前一天尿量的2/3或1/2计算,使机体轻度负平衡而不出现脱水现象。
3.恢复期 此期患者因少尿期的消耗多有消瘦、贫血、乏力、衰弱等。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每日尿量﹥800ml,肌酐进行性升高,但幅度较少尿型低,症状同少尿型,但程度低。
三、少尿期治疗
1.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2.预防和治疗高血钾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慢注射或加人葡萄糖溶液中滴注,以Ca²⁺对抗k⁺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或以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等。
3.纠正酸中毒
4.维持营养和供给热量
5.控制感染
6.血液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