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智力技能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和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其中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包括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和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两部分,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此内容包括原型定向、型操作和原型内化,具体如下:
一、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的概念。所谓原型,一般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智力技能样本,即“外化”了的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操作活动程序。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这一阶段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教学要求。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动作顺序与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⑤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概念。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对原型的操作,因而我们称此阶段为“原型操作阶段”或称“物质与物质化动作阶段”。
2.教学要求。要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使活动以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活动方式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对心智技能的掌握,并为内化创造条件。③注意活动方式的掌握程度,使动作与言语结合,边做边说,指导学生利用出声言语对动作程序做精确的描述,使智力活动摆脱实物,向言语水平过渡,并适时转向原型内化阶段。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概念。所谓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原型内化有三种水平: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智力技能的完成阶段,也就是智力活动完成内化的阶段,其特点是智力活动过程简化,实现自动化。
2.教学要求。为了使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动作方式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动作的执行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②在原型内化的开始阶段,活动应重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此后,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度,再进行缩简,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与合并有关的动作。③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概括,能广泛适应同类课题。④在进行上述各种转化时,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要注意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