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心电图检查”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七个方面: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命名及参考值与临床意义;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组成及胸前导联检测电极的;常见心律失常;心房与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常见心律失常”,内容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和房室传导阻滞,内容如下: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即P波在Ⅱ、Ⅲ、aVF、V₅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心房频率成人>100次/分,1~6岁儿童>120次/分,不满1岁幼儿>140次/分;P-R间期、QRS波群、Q-T时限都相应缩短。
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心房频率<60次/分。
3.窦性停搏:窦性心律,在规则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其间隔与正常P-P间期不成倍数关系,窦性停搏后可出现下一级起搏点的逸搏。
4.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1)室性早搏:源于心室的早搏。诊断标准:
①提前的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波。
②QRS波群宽大畸形伴ST段异位,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③完全性代偿间歇。
(2)房性早搏:源于心房的早搏。诊断标准:
①有一个提前出现的、形态有变异的波,P-R间期>0.12秒。
②QRS波群与窦性时相同,有时可伴差异性传导。
③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④部分P波后无QRS波,为房早未下传。
(3)交界性早搏源于交界区的早搏。诊断标准:
①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 aVR导联P波直立)。
②QRS波群、ST段、T波基本正常,也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③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QRS波群与窦性时相同,有时可伴差异性传导;R-R间期匀齐,频率多在160~250次/分;P波与QRS波群关系固定,但有时P波不易辨认。
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QRS波群为室性(常与室早形态相同),QRS波群时限>0.12s,宽大畸形伴发ST-T改变;R-R间期不匀齐,频率140~200次/分;P波与QRS波群关系不固定,P波多为窦性,P波频率小于QRS波群频率。
7.心房扑动:诊断标准: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大小一致的大锯齿状的F波,F波间无等电位线,间隔规律,频率240~350次/分。如F波以2∶1或4:1比例规则地下传心室,则RR规律,如F波不是固定比例下传,则RR不规律,如F波大小及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为不纯扑动。
8.心房颤动:诊断标准: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律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偶有差异性传导,如房颤时心室律规则而缓慢(<60次/分),应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9.心室扑动:诊断标准:心室频率200~500次/分,正常的QRS波与T波消失,呈正弦波状。
10.心室颤动:诊断标准:心室频率200~250次/分,为不规则小波。
11.房室传导阻滞
(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即房室传导延迟,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延长>0.20秒。
(2)Ⅱ度房室外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为P波后有QRS波群脱落,又分为两种类型:
①莫氏Ⅰ型(又称文氏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1个QRS波群,此后又恢复正常P-R间期,常按一定比例规律下传,如每3个P波脱落1个QRS波群,称为3∶2传导,如每4个P波脱落1个QRS波群,称为43传导。典型文氏型传导特点:P-P间期规律,R-R间期逐渐缩短,最后一个长R-R间期<2倍的短R-R间期。
②莫氏Ⅱ型: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如连续2个或2个以上P波后无QRS波群则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传导阻滞,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房室交界区组织而达到心室,阻滞区以下的节奏点发出冲动控制心室,出现逸搏心律。
心电图特征:P波与QRS波群无关,房率高于室率。偶尔有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出现心室缓慢而匀齐的现象,称为房颤伴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