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尿液检查”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般性状、显微镜检查和蛋白尿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尿液检查的一般性状”,此内容包括尿量、外观、相对密度、酸碱度、尿糖、气味和酮体七部分,具体如下:
一、尿量
1.正常成人每昼夜(24小时)约为1000~2000ml,>2500ml为多尿,<400ml或<17ml/h为少尿,<100ml为无尿。
2.意义:尿量与饮水量、体液排出量有关。病理性多尿见于内分泌功能障碍(尿崩症、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后期、慢性肾盂肾炎)、精神性多尿。少尿或无尿分为肾前性(脱水、心衰、休克)、肾性(急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肾衰少尿期)、肾后性(尿路梗阻)三种。
二、外观:正常尿色透明呈淡黄色,放置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受食物、药物、尿量影响。病理性尿色改变有:
1.血尿每升尿含血量>1ml,尿成淡红色,肉眼可见。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3个红细胞称镜下血尿。见于肾结核、肿瘤、肾、泌尿道结石、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
2.血红蛋白尿:浓茶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见于血管内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胆红素尿:尿中含大量胆红素,外观深黄,尿液呈豆油样改变,见于阻塞性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新鲜尿即成混浊云雾状,静置不下沉。放置后可见白色絮状沉淀,不论加热或加酸,混浊均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内含有大量细菌或脓细胞时。
5.乳糜尿:乳白色混有淋巴液呈稀牛奶状,含较多血时称乳糜血尿。多见于丝虫病,少数有结核、肿瘤、手术创伤导致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肾盂、输尿管破裂至淋巴管阻塞)时。
三、相对密度:波动于1.015~1.025之间,增高见于高热、脱水、心衰、休克、糖尿病和急性肾炎,降低见于尿崩症和肾功能衰竭。
四、酸碱度:正常时呈弱酸性,pH约为5.0~7.0(平均约为6.5),波动范围在4.5~8.0之间。酸度增加见于酸中毒、发热、痛风、糖尿病、白血病或服氯化铵者;碱度增加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和肾小管酸中毒。
五、尿糖:正常尿中有微量葡萄糖, 定性为阴性, 定量为0.56~5.0mmol/24h尿。临床意义
1.暂时性糖尿:见于食糖过多或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后一过性血糖升高。
2.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心梗、脑血管病、肾上腺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等应激性血糖升高。
3.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妊娠。
4.血糖增高性糖尿:见于糖尿病、腺垂体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及皮质醇增多症等。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
六、气味: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性的酸性物质。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七、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正常人尿酮体呈阴性反应。临床意义:糖尿病可导致糖尿病性酮尿酮症酸中毒;非糖尿病性酮尿见于婴幼儿发热、呕吐、腹泻、不能进食,孕妇妊娠反应剧烈呕吐,重症不能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