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心脏与血管”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14个方面:1.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生理、病理影响因素;2.震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3.心浊音界的组成、正常心浊音界、影响其改变的因素及临床意义;4.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5.心脏听诊的内容;6.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7.第二心音生理性分裂、反常分裂的概念及临床意义;8.常见附加音(奔马律、开瓣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9.心脏杂音的概念、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0.肝一颈静脉反流征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11.周围血管征;12.奇脉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13.正常血压的水平、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标准;14.左房室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心包积液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心脏听诊的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和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具体如下:
听诊时,患者多取仰卧或坐位,然而对疑有左房室瓣狭窄时,宜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对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宜取坐位且上半身前倾,患者呼吸应平静自如,有时亦可让患者充分呼气后,屏气进行听诊,以排除呼吸音对心音的干扰及呼吸对心脏的影响。
听诊顺序一般常开始于左房室瓣听诊区,随之沿逆时针方向依次检查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右房室瓣听诊区,以养成一定的听诊顺序避免遗漏。对疑有心脏病的患者除在上述各个瓣膜听诊区进行听诊外,还应在心前区、颈部、腋下等处进行听诊,以便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异常体征。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和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一、心率:指每分钟心搏次数,正常成人心率60~100次/分。成人窦性心率若少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超过100次/分,婴幼儿超过15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和过缓均可由多种生理性、病理性或药物性因素引起。
二、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激动发自窦房结,节律规则。常见的异常心律有以下几种:
1.窦性心律不齐:心律随呼吸有周期性的改变,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多见于正常人,无临床意义。
2.窦性心动过缓:心脏活动仍受窦房结控制,节律规则,但频率慢,少于60次/分。见于运动员或强体力劳动者。在病理情况下,常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加强,如黄疸、颅内压增高等,其他可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应用洋地黄、心得安、利血平等药物后。
3.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但心率增快,频率>100次/分。其原因多为迷走神经张力减少,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正常人见于运动或情绪激昂时。病理情况下,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炎及心力衰竭等。
4.期前收缩或过早搏动:是异位节律和不规则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听诊时可听到在规则的心律中出现提前的心跳,其后有一较长的间歇。若发生频率大于6次/分,称为频发;小于6次/分,称为偶发。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可伴有该次脉搏的减弱或消失。若期前收缩有规律地出现,如每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个过早搏动,在过早搏动后有一较长间歇,为二联律;若每个正常心搏后连续出现两个过早搏动,或每两个正常心搏后出现一个过早搏动,形成三次心搏后有一较长间歇,为三联律。期前收缩偶然出现者多无重要性,但若发作频繁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则应进一步检查有无器质性病因。可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及药物中毒等。
5.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听诊特点:①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等;②心音强弱不等;③心跳与脉搏次数不等,脉率少于心率,简称脉搏短绌。房颤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少数阵发性房颤也可见于正常人。
6.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的、规则而快速的异位心律,常突发突止。根据发生的部位分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但在器质性心脏病中也较常见;而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或药物中毒。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律绝对规则,兴奋迷走神经(例如压迫颈动脉窦、压迫眼球等)可使心律恢复正常;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律可以不规则,第一心音时强时弱,常有变化。
7.心房扑动:为一种较少见的快速的异位心律。心房扑动多为暂时性,常易转变为心房纤颤而出现不规则的心律。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等。
8.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常缓慢而规则,频率在40~~60次/分之间,心尖部第一心音的强度可有改变。多见于洋地黄、奎尼丁药物中毒、各种心肌炎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