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声明: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科目中,考生应掌握“心脏与血管”的相关内容。小编根据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该内容归纳为14个方面::1.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生理、病理影响因素;2.震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3.心浊音界的组成、正常心浊音界、影响其改变的因素及临床意义;4.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5.心脏听诊的内容;6.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的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7.第二心音生理性分裂、反常分裂的概念及临床意义;8.常见附加音(奔马律、开瓣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9.心脏杂音的概念、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0.肝一颈静脉反流征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11.周围血管征;12.奇脉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13.正常血压的水平、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标准;14.左房室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心包积液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解“震颤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震颤也称猫喘,是触诊时感知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当血液流经一个口径狭窄的部位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湍流,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而传至胸壁所致。震颤的强弱与血流速度、狭窄程度及两室腔间的压力差大小有关,一般血流速度越快,瓣膜狭窄程度越重,压力差越大,则震颤越强。当狭窄极其严重,血流通过极少时,震颤可消失。另外,胸壁越薄,则震颤越易触及。
触诊所发现的震颤,相当于听诊所发现的杂音。临床上,能触及震颤者则往往可听到杂音,如听不见杂音则应怀疑是否触及震颤,但有杂音存在不一定都能触及震颤,因听觉对频率较高的声波较敏感,而触觉则对频率较低者较为敏感。如发生声波频率较高,超过触诊可能触及的上限时,则可能听到杂音而不能触及震颤。
按震颤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三种,其出现部位和临床意义见下表:
时相 | 部位 | 疾病 | |||
收缩期 | 胸骨右缘第2肋间 | 主动脉瓣狭窄 | |||
收缩期 | 胸骨左缘第2肋间 | 肺动脉瓣狭窄 | |||
收缩期 |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 室间隔缺损 | |||
舒张期 | 心尖区 | 左房室瓣狭窄 | |||
连续性 | 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 | 动脉导管未闭 | |||
收缩期 | 心尖区 |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